林夫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宁儿与京城才女谢清去参加一个诗会。”
谢清在大兴文坛上很有名,林夫人肯定林韵宁的这位良友。
她有自己的考虑,林韵宁好武还喜欢医学,与才女谢清在一起也能增加点文雅之气。
但陈恪却不这么想,才女不一定是良师益友。
他有一支少年侦查队帮他收集名人的各类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汇集和分析,他对谢清的评价是“好赌、好酒、好浪漫,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做出这个判断他发现谢清与那个世界的李清照很相似,而他对李清照的为人评价很一般。
李清照的词不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除了那首《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确为千古名句,透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可笑的是,这首诗是在她仓惶逃往江东的船上创作的。
她是女人,可以过江东,顺便讽刺一下过江东的男人,这里的含意就比较深了。
但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一位优秀的女词人,如果不是与她同时还有一个梁红玉的话。
梁红玉在后世的名气没有李清照大,她不会作诗填词。
但陈恪如回到那个时代并还有一个姐妹,一定会让她与梁红玉交往而不是李清照。
同样一个道理,陈恪就觉得与张出尘交往好于谢清。www.xiakexsw.com 侠客小说网
张出尘是实用主义者,而谢青却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为人处世还是实用些比较好。
陈恪就是这么想的,嘴上还说了出来,“婶娘、谢清确是才女,但才女却未必是好的朋友。”
听陈恪这么说林夫人愕然,她不明白陈恪的意思,京城四大才女,谢青才是真的才女,而张出尘、薛媛和李漱玉只是为了凑数而已。
张出尘以经商出名,却未体现出文才。
薛媛喜欢诗词歌赋,却没什么出彩的作品。
李漱玉擅长古琴,并被称为古琴大家,但在创作方面却没什么建树。
她们三个只是比较有名,于是好事者将她们三个与谢清并列为四大才女,这样说起来比较好听,往往许多事就是这么简单。
而林夫人却想复杂了,“陈恪是怕谢清将宁儿带坏了?”
她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陈恪有才,却不一定想娶一个有才的女子,可能贤妻良母才是他对伴侣的要求。
而林毅之和林韵泽也有相同的想法,林毅之缓缓问道:“宁儿在京城没有手帕之交,你觉得她跟谁交往为好?”
这句问话藏着一个陷阱,陈恪想都没想就回道:“我与女子没有交往,只听说谢清好赌、好喝,从而认为不是良友而已。”
他没跳进陷阱,于是林毅之再问:“你不是与张出尘熟悉吗?”
林毅之问到张出尘,陈恪坦白他俩的情况,“小侄与张夫人之间只是东主与助讲之间的关系。”
他与林毅之说话十分小心,而张出尘在刘太后面前说话更小心。
今天发生的事让刘太后关注陈恪,安排薛媛带张出尘入宫陪她共进晚餐。
席间说了一席闲话后刘太后突然问道:“出尘、你对陈恪怎么看?”
这个问话早在张出尘意料之中,立刻轻声说道:“启禀太后,臣女在定军城的城主府初次遇到陈恪,觉得此人杀伐果断。”
“随后被带进定军山加入女营,听说了一些事,又觉得此人面冷心热,极守规矩。”
“臣女还亲眼目睹了火烧定军山峡谷一战,又觉得此人的运气极好。”
张出尘避开了陈恪箭射马师利一幕,将陈恪的谋划纳入到运气之中,然后继续说道:“回到京城后,高山长为他亲来寒舍讲情,臣女知道陈恪也来了京城。”
“当时不得不给高山长一个面子,事后安排婢女婵儿前去听课,想找个合适的借口将他赶出鹤翔书院。”
“可婵儿回来跟我说起他的讲学,他对曹刿论战的讲解让我大为新奇,于是第四天前去听讲,他讲的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其见解让臣女耳目一新。”
“这些天臣女经常去听陈恪讲学,认真总结一下,他的讲学主要分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们不看表面文章,而是深挖文章的背影和意义。”
“二是提倡知行合一,鼓励学生读书明智多条路,不要死抱着金榜题名不放,为此还编了一个小故事,名为‘孔乙己’......”
张出尘有准备,将“孔乙己”的故事从头至尾叙述一遍。
这个故事讲完了,刘太后不说话,薛媛唉声叹气地说道:“听这个故事感觉好压抑,饭都吃不下去了。”
刘太后也叹口气说道:“是啊、好压抑。”
然后缓缓说道:“安定城之战后,谭相曾跟哀家奏报过小部队的详细情况,对陈恪的评价是有谋略,但运气才是取胜的关键。”
“他以六百人偷袭定军城,若不是那场突发的大风,小部队可能全军覆没。”
“而定军山峡谷一战也是如此,若降下大雨,火攻计划前功尽弃,小部队立刻陷入律军追杀的困境。”
听刘太后说这些,张出尘不以为然,任何计划都有漏洞,小部队躲在定军山里不动弹,也可能被律军追杀。
但不可否认,陈恪的运气确实好。
可从另一方面想,没这个运气,陈恪应该也有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只是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效果而已。
她研究过,陈恪的打法很有特点。
他率小部队进入定军城,不是去偷袭律军囤积的辎重,而是去绑架律邵宗。
因为陈恪明白,辎重一定有重兵把守,小部队化妆成律军也进不去。
而去城主府就不同了,没人会想到他去绑架律邵宗。
陈恪的战略很明确,绑架律邵宗,引诱马师利进入峡谷,然后夺回秦关城。
他的打法一环套着一环,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的蛮干。
但这里有个问题,不知律军在粮草辎重未被烧毁的情况下,陈恪能否夺回秦关城,就算夺回秦关城,面对律军主力的反攻会怎么办?
这是一件挺让她好奇的事,但她没问,因为时机未到。
但她想过,陈恪一定想到了这点,而且有办法。
这是一套连环计,一环套一环地展开,直到取胜或者无计可施为止。
张出尘相信自己的判断,但不敢否定刘太后的看法,知道刘太后不认为陈恪的谋略很高,所以也就没在意他。
而出现这种情况也与曾乐行有关。
杨牧认为陈恪极有谋略,在给曾乐行的信中详细说了自己的看法。
曾乐行信重杨牧,接受他的看法,也如实向李祯做了汇报。
可事后却发现这里有漏洞,一旦刘太后知道这件事,必然加重对李祯的猜忌。
于是安排心腹幕僚模仿杨牧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再将这封删删减减的信交给了谭远忠。
当谭远忠看到信首写到,“敬呈曾大将军并转谭相”后立刻接受了这封信,还将这封信上奏刘太后御览。
得到这个消息曾乐行就知道这事闭环了,派出心腹前去安定城通知了杨牧。
所以刘太后知道陈恪,却不知杨牧对陈恪的评价,就没将陈恪当回事。
但陈恪的胆大妄为让刘太后关注他,今天一句“不生而养、一世难还”,让她突然发现陈恪的利用价值。
刘太后不重视鹤翔书院那帮少年,可不能不重视太学院,那些太学生的金榜题名率很高,影响也大。
而国子监的那些生员们都是衙内,他们的态度将会影响那些贵族和高官的想法。
陈恪对他们的影响极大,从整齐的念诵声就能知道。
得到这个消息,刘太后想到一种可能,陈恪的态度很坚定,太后与皇上就应该是最亲密的母子关系,而她需要这种坚定的态度,不论是不是掌权,李祯都不能跟她翻脸。
这是一个坚实的保障,当人们都认定这层关系时,自己就可进退自如了。
而认定这层关系需要一个有声望的坚定的倡导者。
陈恪就是这个倡导者,还得到胡缓和高适以及大多数国子监、太学院师生的支持。
但这样还不够,陈恪的名气不大,等他辩经之后名气再上一层,影响的范围就会更大一些。
刘太后的想法明确了,让薛媛带张出尘进宫,用张出尘控制陈恪。
她是太后,陈恪是助讲,两人的身份地位相差的太悬殊,她不能亲自出马笼络陈恪。
她有些着急了,因为听说了那首“二郎神”,也知道柳乘风是杨国斌的外甥,还知道有人在大力宣传柳乘风。
这首词确实不错,对喜爱诗词的大兴人来说,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会让他立刻闻名遐迩,陈恪进行一百堂内涵深刻的讲学,也不如一首好诗词更有用。
在这一点上刘太后有些无奈,陈恪做过一首“破阵子”,不论在意境还是气势上远远超过“二郎神”。
可这首词不是娱乐词,其传播的速度远远没有“二郎神”快,何况还有人在大力推动,今天就有人将“二郎神”谱成曲,还专门举办了诗会进行传播。
刘太后得到消息,漱玉馆正在这么做。
阅读晴阳照行旅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