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话说得不错,所以咱才会把迁都凤阳之事搁置,想慢慢的看看其他地方,但自去年国子学事件后,咱就发觉这江南之地如同一张罗网,紧紧缠绕着我大明朝堂,咱就知道,这迁都之事刻不容缓了。”
朱元璋从桌旁站起,背负双手走到窗口,重重吐了口气,就仿佛,他已被束缚许久。
陆羽自然能理解,余熂自杀了,国子学事件的幕后真凶——江南士族却并没伤筋动骨,为摆脱这些人,迁都北上是必然选择。
“起初,咱回想起你所说的靖难之事,那时老四将都城迁去北平,于是,我也派人前去北平查探,想看那里适不适合作为迁都选址。”
朱元璋又叹口气,兀自摇摇头道:“只可惜,蒙古人压根不会经营,北平虽是元大都,却连几座像样的宫殿都没有,仅有的几座宫殿,也都毁于战火之中,若要迁都北平,怕整座城都要重新修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大明的国库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回过头来:“因此,我才召你来,想问问你的看法。”
没钱还想迁都,你这要求还真不低。
陆羽苦笑两声,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道:“陛下以为,一座城池被定作都城,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朱元璋眉头一紧,正要开口,却已有人抢先发话道:“作为都城,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首要便是有天险可守,确保足够安全,第二点,便是经济不能太差,都城附近要有农耕基础,要有鱼米之乡,能源源不断供应粮食。”
朱标的回答,立即驳得朱元璋响应道:“不错,我儿思虑周详!”
夸赞完朱标,朱元璋埋头稍作思虑,说道:“依咱看,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便是长安、开封二地!”
作为唐宋两朝的都城,这两座城池,自有其地理上的优越性。
这其中,朱元璋最看好的,还是长安。
八百里关中平原,保证了经济民生,潼关天险,又保障了都城安全,这座城池,孕育了秦汉隋唐四大帝国,承载了华夏民族最最辉煌的过往。
而开封城,地处中原要地,又是北宋都城,将之定为国都,也象征着中原大地重归汉土,彻底扫平外邦遗毒。
这两座城池,各有优劣,朱元璋一时难作决断,便将询问目光投向陆羽。
然而陆羽却蹙眉摇头道:“实际上,无论是长安还是开封,都不是上佳之选。”
“此话何意?”朱家父子大是不解。
“若在数百年前,这两地或可算是国都必选之地,但经过这数百年的时间,这两地的国运气数早已耗尽。”陆羽叹了口气,他给出的解释,实在玄乎又玄。
若是其他人说出这种话,倒还有说服力,可偏生陆羽来自后世。
朱标瞟了瞟陆羽,颇为惊讶道:“先生那个时代,也讲究这国运气数之说?”
“额……”
陆羽干咳两声:“国运气数太过缥缈,一时难以解释清楚,这样吧,我说点更实际的。”
他大袖一挥,将手背到背后,清了清嗓门,道:
“简单来说,决定一城好坏的,不只是地理条件,古人言‘天时地利人和’,这人和就不提了,除却地利之外,还讲个天时,气候状况,降雨频率,平均气温,这些都会影响一座城池的好坏。”
“就拿那长安示例,盛唐之时的长安城,和现在的长安,在气候状况上可大有区别了。”
朱家父子听得一脸迷惑,朱标好奇道:“这气候无非冬冷夏热,还能有甚区别?”
陆羽伸出手指轻摇道:“区别可大了,盛唐时期的长安,气候闷热,降雨充足,白居易诗中有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足可说明那时的长安城,与现在的长安大有区别。”
“再者说,盛唐之时,南方远未开发,经济和农耕水平远低于关中,但此刻,江南一带水土丰饶,无论粮食产量还是交通水平,都比长安要强,若要迁去长安,无异于自缚手脚,于大明发展不利。
而且陛下莫忘了,就在盛唐时,长安君臣也经常要去洛阳就食,陛下莫不是想做个乞丐天子?”说道最后,陆羽突兀的笑了,朱元璋原就是个乞丐,这个乞丐天子的名号好像正适合他。
听到陆羽这话,朱元璋肉眼可见的脸一黑,连忙岔开话题问道:“那开封呢?”
“开封……”陆羽朝朱标望了过去道:“太子殿下可还记得,你曾经去过开封。”
“两年前,本宫曾去开封治水赈灾。”朱标点头。
“这便是开封府的最大弊端,黄河水患远未平息,指不定哪日便要决堤泛滥,将都城定在那里,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说着,陆羽又望向朱元璋道:“除非陛下想时不时游一圈泳,否则还是避远些的好。”
“可开封有黄河天堑,可抵北方强敌。”朱元璋仍有些不服。
“大宋当初也是这么想的,可结果如何?而且如今小冰河时期就要来临,届时气候转冷,黄河极易结冰,那结了冰的黄河,北敌铁骑可畅通无阻,如何还能算作天堑?”陆羽嗤笑一声道。
“小冰河时期?”朱元璋又听了个新名词,也顾不得陆羽的嘲笑,当即问道。
陆羽只好细作解释:“所谓小冰河时期,是指全天下气候大幅度转冷,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怕这两人听不懂,他又举例示之:“秦时《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在周朝时,黄河流域还广泛分布有犀牛、大象等诸多动物,但现如今,这些动物全都不见了,这正是因为气候变冷,这些喜热动物只能南迁。”
“一旦冰河时期出现,气候大幅降低,粮食必然歉收,到那时,朝廷收不上税,必然会走向衰败,而且,彼时北方草原也会因为气候转冷出现草场溃缩的状况,导致游牧民族无法生存,只能南下中原,靠劫掠过活。”
听到这里,朱家父骇得心惊肉跳,他们哪还顾得上迁都之事,忙追问道:“当真有如此可怕?”
“这是必然结果,毕竟无论是谁,都想活着,而草原忍想要活下来,只能南下劫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小冰河时期,分别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东汉末年到三国西晋、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而这第四次小冰河时期……”
陆羽没有把话说完,但他相信朱元璋能猜得出来。
果不其然,朱元璋面色大变,惊叫道:“这第四次小冰河时期,便是我大明?”
“不错,而且陛下应该看得出,这前三个小冰河时期,都发生了什么?”陆羽点头道。
朱元璋还没开口,已被朱标抢答道:“改朝换代!”
“气候变冷,对于时局的影响是致命的,这也是历来王朝更迭的周期规律,自古以来,每个王朝都无法超过三百年,这一方面是源于土地集中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嘛,这气候转冷也是元凶之一,至于大明能不能扛过三百年,呵呵!”陆羽最后两个词足以表示出了他的态度了。
原本是询问迁都选址,但话题一扯到王朝更迭,朱家父子就忧心忡忡起来。
虽说三百年后,二人早已化作枯骨,可帝王之家,谁不想着世代延续呢?
二人心思沉痛,连往下追问的欲望都没有了。
这一场漫谈,终于在这沉重气氛里,宣告结束。
……
陆羽的一席话,让朱元璋忧思过甚,一直到晚上仍未缓过来,当他带着一脸忧思回了寝宫,立刻被心思明慧的马皇后看了出来。
“重八,你这是怎么了,脸色怎这般难看?”马皇后一面张罗着桌上晚餐,一面看着朱元璋神色询问道。
对于马皇后,朱元璋自是知无不言道:“那陆羽说……咱大明要来个什么冰河时期,说是不足三百年便要亡国了。”
连嗟带叹,他说得苦大仇深,可马皇后听后,却是一脸淡然。
“三百年,那都多久之后了。”
说话间,她朝着朱元璋脑门点了点:“重八你就是劳碌命,那三百年后,你我尸骨怕都化成灰烬了,哪还管得了这些?古人常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这般操心,岂不无端给自己添堵嘛!”
“可是……”朱元璋不忿,才一张口,嘴巴却叫青菜给堵住。
马皇后一面夹菜喂他,一面劝道:“倘若三百年后的大明天子,当真如前元皇帝那般昏庸,视百姓为粪土,那我大明江山被推翻,也是活该,这王朝更迭原本是历史规律,何苦要这般执拗?”
朱元璋费了好大气力,才将嘴里的青菜咽下:“可咱就是想咱老朱家千秋万代!”
“哼,千秋万代?即便咱儿孙昏庸无能,害天下万民受苦受难?”马皇后轻哼一声。
朱元璋梗着脖子道:“这天下是咱老朱家的……”
“嗤……照你这说法,原本前元蒙人当皇帝时,天下也是他们打下来的呢!”
马皇后嗤笑一声,不屑道:“你朱重八难道忘了,当年为何要起兵造反了吗?日子过不下去,百姓自会造反,推翻这王朝乱世,怎许你朱重八起事,就不许旁人了?”
较之朱元璋,马皇后显然看开了得多。
经马皇后驳斥,朱元璋的底气明显弱了几分,但还是说道:“即便不能千秋万世,也该多传几百年才是,不行,等明日一早,我再将那臭小子喊来,得问问如何能延续我朱明王朝!”
看他一脸倔强,马皇后幽叹口气,一脸无奈。
……
相较于豁达英明的马皇后,朱元璋的骨子里,更多还是小农思想。
本着家天下原则,他自然希望老朱家千秋万代,即便经过马皇后再三开导,他仍放不下执念。
翌日一早,刚下了朝,朱元璋便又将陆羽传进宫来,问道:“昨日你说我大明不一定能熬过三百年,可有法破解?”
“陛下,天气变冷,粮食减产,此乃天数,人力又怎能干预呢?”陆羽叹了一口气说道。
“若是真有天意,那上天把你送来我大明,不就是想要让你帮着延续我大明王朝吗?”朱元璋当即反驳道。
听到这话,陆羽想了想,好像也对,随即表示道:“这小冰河时期最大的影响,便是粮食歉收,继而导致民不聊生,只能揭竿而起,要想解决这麻烦,就得从粮食入手,民以食为天嘛,能吃饱饭,谁会担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呢?”
说了这么多,问题终究是回到粮食上。
听到这话,朱元璋感同身受,连连点头道:“不错,若当初咱家有田有粮,也绝不会走上造反这条路。”
“实际上要想解决粮食短缺,很简单,要么减少人口,要么增加粮食产量,当初我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粮食也同样短缺,为此国家甚至出台生育制度,以控制人口,防止造成大范围饥荒。”陆羽慢慢说道。
朱元璋还以为陆羽说的减少人口是靠着战争呢,没想到却是这么回事,但这完全不适应于当今大明,毕竟在封建社会,人口是越多越好,人口越多,国家收上来的税收才会越多。
自古以来,评价盛世的标准,人口多寡也是关键因素。
似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陆羽慢慢说道:“我知道减少人口的办法不适合大明,所以便只能走增加粮食产量这条路了,在我们那个时代,有农业学家耗费毕生心血,研究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那才彻底解决了饥荒。”
“杂交水稻?”朱元璋两眼一亮。
“不错!”
说起这一点,陆羽颇是自豪道:“那杂交水稻可亩产上千斤,比之当下粮产,怕是翻了四五番。”
“千斤?”
朱元璋的声量,霍然提高了八度。
便连先前一直埋头政务的朱标,也惊得丢下笔,抬头看向陆羽道:“当真能亩产千斤?陆先生不是在说笑?”
朱标虽不像朱元璋从小务农,但他打小所受的教育便是天下以农为本,是以常翻阅各地奏报,对当下粮食产量,还是很清楚的。
照他阅历,当下各地水稻产量,至多三百斤,这连翻几倍的产量,实在骇人听闻。
“我还能骗你们吗?”陆羽拍着胸脯道。
朱标不由感叹道:“能研制出此等良种,那等高人,简直神农再世!”
他正自夸赞,朱元璋却已更进一步道:“陆羽,你小子……不是素来爱捣鼓嘛!啥时候,也给咱将那杂交水稻……捣鼓出来!”
阅读隔空指点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