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于丹

解“毒”于丹

第39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8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一对观念的矛盾。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像故事里那么睿智的渔夫并不多见。如果不是寓言故事,真实的情景很可能是富翁偶然得闲,坐在沙滩边羡慕着渔夫自由自在打鱼的生活;渔夫在海里拼命打鱼,渴望着有一天能过上像富翁一样衣食无忧的日子。

我上面举的例子相对于庄子的本意来说,仍然显得肤浅而局部。我不希望读者因为我上述文字而把《庄子》理解为”今天天气哈哈哈”这样和稀泥的废纸。我希望能由小到大,把庄子的”齐物论”梳理得更清楚一些,所以下面将要进入更加深入的阐发,那就是庄子试图将”齐物”的观点推广到道德、生死、物我等诸多更为宏观的领域当中。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先生在《”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载于《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中这样说道:”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

这个解说在我看来是相当到位的,虽然涉及许多哲学概念,但并不妨碍一般读者的理解。

这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人们为什么要乐生?为什么要哀死?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生是好的,死是不好的。这是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判断标准,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人在经历了二者之后再来基于这个标准发表意见。陈少明先生说”(齐物)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可谓一语中的。我们什么时候会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标准真的是确凿可信的吗?

回过头来看看于丹教授所说: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理解庄子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恰恰相反,庄子正是基于这个”密码”的过于确定性以及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的不相容(这个确定性就来自于我们自身无法摆脱的束缚),进而否定这个”密码”的真实存在,直面普适价值标准的虚无。所以于丹教授

在《庄子》中进一步读出”善待他人”的结论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庄子有意要通过”齐物”来倡导”善待他人”,那么必然面临着两难的处境,要么他是虚情假意,要么他又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善待他人”的标准——这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否定一切现行价值标准,放弃一切束缚我们的凭借物,从而引向真正的逍遥,这是庄子通过”齐物”告诉我们的自我救赎之道。正如我们无法脱离地心引力一样,完全意义上的”齐物”和”逍遥”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也正像工业革命时代无数给自己插上翅膀的冒险家试图飞上蓝天一样,庄子同样没有放弃对一切束缚的反抗和对超越束缚的梦想。是的,仅仅是一个梦想,一个注定要引向虚无的梦想。

有一个俄罗斯寓言故事说,一个骑士骑着马掉进了泥潭,眼看就要沉下去了,于是他抓住自己的头发,拼命想把自己往上提。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无法离开大地生活,我们也同样无法把自己提起来。就像《齐物论》开篇说到的完全自足的”天籁”。

在《齐物论》的结尾,庄子以诗人般的幻想,虚构了”庄周梦蝶”这个家喻户晓的美丽故事。这个故事也被于丹教授所引用,但是笔者认为她基本上没有读懂这个故事。”庄周梦蝶”实际上是庄子否定了人生在世最底线的一道价值标准。我们在平时骂人到了急的时候,往往会以猪狗来羞辱对方,这是因为我们以作为”人”而感到自豪——这份自豪正是来自于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居的价值标准。如果庄子把这个故事设想成”庄周梦狗”,或许在哲学意义上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但却远远不如梦蝶来的美妙、蕴藉、悠远。

阅读解“毒”于丹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