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死的沙威

未死的沙威

文化与和谐社会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文化与和谐社会

——凤凰卫视第220期《世纪大讲堂》演讲稿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读小说是我最大的爱好之一。那个时候正是知青文学非常火爆的年代,我自然也没有能够例外,直到今天,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我捧着一本非常厚的《雪城》,通宵达旦,爱不释手。无论是

《今夜有暴风雪》还是《雪城》,我都曾经读了一遍又一遍,而书中所描述的那种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却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氛围,始终都让我久久地回味。以至于我这个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也开始对北大荒,对知青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今天我们大讲堂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的作者,同时呢,也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梁晓声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掌声)欢迎您!

梁晓声:你好。主持人:请坐。我们还是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梁晓声先生。梁晓声简历:

梁晓声先生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曾经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包括《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有《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有《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等,而其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都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从2002年开始,梁晓声先生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文学写作与欣赏”,同时还是中国作家学会的会员。

主持人:我想可能很多人熟悉您的名字,都是从您那些知青题材的小说开始。我知道您自己也曾经到北大荒去插过队,那个时候的事情和我们

来讲一讲,好吗?

梁晓声:初中毕业,1968年,那时已经在城市里等待了两年,既不能升学,又没有工作,而且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我的哥哥在生病,而我是班级里的勤务员,因为毛主席有一句话叫作“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那我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班干部吧,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动员我的同学们下乡,而且我的大多数同学跟我关系都比较好,我都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这工作对我实在太难了,因此我就觉得,我还是自己先报名下乡吧,因此我是我们班的第一批,是我们学校的第二批,两位男同学一起报名下乡。

主持人:下乡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是充满了一种特别浪漫的幻想,觉得哎呀,真的充满激情,还是说那时候已经意识到后来的生活可

能没那么简单。

梁晓声:应该说对未来几年没有很充分的估计,因为我们那时候也不过就是十八九岁嘛,但是对我来说,是非常理性的选择,并不像后来小说里所写的,以及人们谈的,完全是抱着一种理想主义去改天换地的。离开北大荒之后,我自己也从来没有言说过后悔,更没有抱怨过,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主持人:后来文学是伴随了您的一生,可能应该说,在您这么多作品当中,大家也都想知道,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部?

梁晓声:是这样的,我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应该写了一千多万字吧,那么所有的中篇呢,凡是我觉得值得编成集子的,现在编成了五本集子,

所有的散文编成了四本集子,短篇编成了两本集子。这还不算长篇和杂文,我把不能编入集子的那些,全都自己筛选下来,在这过程中,筛选下来的大约至少也应该有一百余万字,这一百余万字有一些在当时就是仓促而写的约稿,自己不想写,所以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就是说如果自己确实不想写的时候,那就不写,在那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肯定是不好的。

比较喜欢的应该说是《父亲》,或者那些知青小说,早期的作品我还比较喜欢,比较喜欢是一个什么原因呢?我们当时稿费极低,(最初)每千字五元,万字五十元,对吧?那个情况下的写作变得非常纯粹,那纯粹是要表达,因此那时候的写作真诚多,和商业的这种关系相当少,所以我自己有时候读早期的作品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的那种虔诚和纯粹,这跟后来的市场化的写作状况是不一样的。

阅读未死的沙威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