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

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

第66章 援救戴安澜 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直到日军前锋进逼南关,关麟征和杜聿明才如梦初醒,发觉大事不好。

此时,二线部队与一线龙峪沟阵地的联系已被阻断,别说走过去了,连电话线都被炸断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戴安澜团可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惨遭覆灭的命运。

一个军事主官的决心和意志究竟如何,只有在这时候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关麟征霍然跃起。

夺回将军楼,援救戴安澜,主将亲征!

自古战场上无必胜之兵,却定有必胜之将,赫赫关猛,名不虚传。

在把防守南关的任务交给杜聿明后,关麟征带着一个特务连,指挥作为预备队的王润波团,从古北口东关杀出,向将军楼发起凌厉攻势。

指挥作战的西义显然也注意到了这股突然杀出的劲敌,立即指挥部队向此集结。

将军楼已被日军牢牢地握在手中,虎口拔牙,难度很大,但关麟征很快发现,只要占领毗邻的一块叫北山的高地,即可直抵将军楼,同时打通和戴安澜师的联系。

看起来,日军似乎还未完全控制住北山。那还等什么,快上。

不料对手的反应更快,事实上已经有部分日军提前占领了北山。

进攻部队刚刚爬到山腰那块,再也上不去了。

这里日军虽然不多,但火力集中,十几挺机关枪一架,就把你硬生生地挡那儿了。

由于伤亡太大,王润波团一度被赶下山腰,在山脚下动弹不得。

时间早已不在关麟征这一边,他知道久攻不下的后果。

这块高地,必须以性命相争。

得之,戴安澜团得生;失之,后者可能再也无法南归,也就没有日后那个名震异域的海鸥将军了。

于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关麟征挥舞着手枪,一马当先,亲自向山上冲去。

卫士们紧随其后。

领导都这么玩命,下面的一干官兵更不能干坐着看风景了,大家一齐嗷嗷叫着蜂拥而上。

黄埔精神在这一刻爆发出了它无可替代的力量:什么叫身先士卒,这就是。

山腰,冲过了。

山头,越来越近。

有3个日本兵发现了关麟征,断定这是支那军的高官。

不管站在哪个位置,无论是穿着还是气质,都与周边官兵有所不同。

他们立即准备朝这个方向投掷手雷。

不过晚了一步,关麟征身边的一名卫士也看到了这3个敌人,一愣神之际,不假思索地摸出一颗手榴弹,率先投了过去。

手榴弹互掷,向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怎么回事?投出去的手榴弹没有爆炸!

本来已经惊慌大叫的3个鬼子回过神来,一扬手,把自己的手雷甩了过来。

大家都靠得这么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关麟征旁边的几名官兵当场被炸死。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卫士扑上去,用身体掩护了长官。

但关麟征仍然受伤不轻,身上共被炸伤四处,浑身是血。

事后才知道,情急之下,那名卫士竟没有把手榴弹引线拉掉就投了出去,当然不会爆炸。

关麟征一直以此为憾事,以后他训练25师官兵,别的先别说,投手榴弹这一关无论如何不敢马虎。

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啊。

师长倒了下去,作为先锋官的王润波(黄埔第3期)急了,赶紧组织人员上前抢救包扎。

躺在地上的关麟征对王润波说出了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别管我,快占领山头要紧!

王润波当即也和师长一样,带头冲在了最前面。

3名鬼子被干掉了,山头的大部分日军在王润波团玩命的冲锋中也死伤殆尽。

北山的主人终于换成了中队。

这块高地的得失果然相当关键。虽然最终仍无法攻克将军楼,但有了北山这一地利优势,随后赶来增援的几千名日军都被阻于山下,无法再前进一步。

最重要的是,它挽救了戴安澜团,使其摆脱了被包围聚歼的厄运。

为此,关麟征师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除关麟征本人负重伤外,团长王润波也在冲锋过程中以身殉职。

王润波的名字现在听来有些陌生,但当年却很知名。

他进黄埔的推荐人是刘伯承,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曾连任三期黄埔教官。在他的诸多学生中,日后涌现出了一颗无比耀眼的将星,这就是黄埔第4期的。

直到几年后的“一?二九”运动,还有很多学生记得王润波的名字,把他作为当仁不让的抗战英雄来颂扬。

战前,王团长曾给老母修书一封,信中谓:“儿率部北上,誓与古北口共存亡”。不料一语成谶,直叫人扼腕痛惜。

关于他阵亡的经过,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他丧生于日军武士刀下。我认为并不可信。

倒不是觉得这有损于英雄形象。本来嘛,肉搏厮杀,你砍了我,我宰了你,都属正常,不然就不叫肉搏了,这跟中子弹其实是一码事。

我主要是觉得此说与史实有一定出入。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军备军制基本照搬照套西方的那一套。明朝时在倭寇中盛行的倭刀(即所谓的武士刀)这时候已被扔到了一边,军队中流行的佩刀是法国式的“P”型指挥刀,样子很拉风,但实际作战时全不济事,而且一般士兵并无资格佩备。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战后没有能找到王润波的完整尸骨。这么大的一个团级军官,即便真的被日军砍死,遗体总还是有的。

根据推测,王润波很有可能牺牲于日军的手雷。

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中队喜欢集中使用手榴弹,无论是中央军地方军,还是新四军老八路,莫不如此。

不是因为我们的手榴弹太好,而是因为太糟。如果单个甩出去的话,通常炸开来也只能分成两三瓣,杀伤力极其有限,所以一定要抱团才有威力。

与之相比,日军的手雷就要厉害得多,两颗以上便足以令人粉身碎骨。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冲在最前面的王润波是被日军掷弹筒发出的炮弹打中的。

不管怎样,战场最高指挥官非死即伤,足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关麟征伤情严重,不得不送至北平疗伤,师长一职交由杜聿明代理。

此时我不知道,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巴顿”会不会为他的固执而后悔,如果早点听杜聿明的话,提前接防古北口一线阵地,战局应不致如此被动。

大溃退

本来想借张廷枢一把力,不料力没借到,结果不仅丢了古北口,一个主力团也差点陷进去拔不出来。

事情不止于此,接下来,这位张少爷还有更绝的放在后面。

就在这天晚上,张廷枢一个招呼没打,带着他的部队撤往北平!

在决定撤离之前,当然是犹豫过的。

他向北平军分会拍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前线惨烈的战况。

北平军分会随后复电,表扬他“奋勇作战,迭挫敌锋”。

但对张廷枢来说,这封电报做的只是表面文章,重要的是下面这则电文。

老爸张作相电,中有“相机行事”数语。

这是什么意思?

别问我,我不知道,各人去猜吧。

张廷枢正是看了这则电文后,下定决心:撤!

晚上,悄悄地进行。

他还知道不搞一窝蜂,大家一个个来。先是贺奎团,再是白玉麟团,最后是根本就没怎么打仗的636团(李德明团)。

跟他一起撤下去的,还有早就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总指挥”: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

张廷枢以为他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料还是被杜聿明察觉到了。

前面有了教训,再不多留个心眼就如同等死了。

张廷枢这一撤,令杜聿明禁不住倒吸几口凉气。

此时,关麟征师的两个主力团仍在一线与日军处于胶着状态,并非想撤就能撤,一时也无法把防线收缩回来。

右翼不能缩,就得想办法再把空空如也的左翼再撑起来,否则房梁非得塌掉不可。

杜聿明扳着指头数了一下,现在唯一建制还算完整的就只有150团(张汉初团),只有派他们去填补真空了。

最后的一个团是146团(梁恺团),该团随杜聿明防守正面。

虽然看上去似乎暂时还能应付,但杜聿明自己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个漏洞和危险性一样大的布局。

第二天日军如果不增兵,或可暂时维持平衡,一旦增兵,必将危矣。

突破阵地,迂回包抄,哪一样都足以制守军于死地,因为现在他手上再无多余兵力可派,既堵不住漏,也解不了围。

的确非常痛苦。可如果你不想同东北军张廷枢师一样不顾一切地逃命,还有比以上更好一点的办法吗?

唯今之计,只能存如下侥幸之念:正好日军已无兵可援,又正好我部援军适时上来。

杜聿明也知道,这个念头实现的可能性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所以他又硬是挤出了两个连的预备队,加上师部特务连,放在古北口以南到南天门一带的高地上,并在此设立预备阵地。

不为别的,就为了如果全军溃败,这3个宝贝连能起到掩护作用。

其实,发现张廷枢撤退的,不止一个杜聿明,还有他们的对手。

在得到张廷枢师撤退的情报后,深谙战阵的日军高层指挥官均意识到古北口一战已胜券在握。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当天即离开锦州回到长春。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

东北军突然撤走,中央军独木难支,取胜只是早晚的事了,还需要他天天守在指挥部等战报吗?

西义、川原,你们自己去搞定吧。

与当年“一?二八”会战时,植田、白川几乎一刻不停地紧盯着军事地图,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的场面,已有天壤之别。

3月12日。

对于长城抗战的指挥系统来说,这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少帅张学良黯然下野,何应钦走马上任。

在得知前线情况险恶之后,黄杰师的先头部队已朝古北口急进。

还有一天,只要一天,他们即能赶到古北口,到那时,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阅读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