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是丑国和世界面临最大挑战的年代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火在壁炉里咝咝作响,一场致命的“流行性感冒”进一步蹂躏了世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突然被抛进了一个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时代。
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将人们带入了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之中。穿着短裙的女人在爵士乐大厅里跳舞,为争取自由权利而斗争。
这段时期也是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赋予其不同的称呼:法国称其为“疯狂年代”,德国称其为“黄金20年代”,丑国称其为“咆哮的20年代”。不管它叫什么,这10年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咆哮的20年代,人们之所以能享受辉煌,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变。
“一战”时的经济是由武器制造业推动的,但当宣布和平到来时,武器制造业突然停产。
这导致战后初期的经济停滞,但丑国在几年之内则异常繁荣,从定量配给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对许多人来说,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作品概括了整个时代。
这一变化是通过信贷、建筑业的巨大繁荣而实现的,最明显的是消费品增长驱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
由于北美经济的蓬勃发展,欧洲国家从丑国这个繁荣的国家获得了贷款,使之得以摆脱战时债务。然而,大多数欧洲国家花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经济才繁荣起来。
所以,最终丑国还是领头羊。
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军火工厂转而生产消费品。
大规模生产使中产阶级能够购买和享受以前他们负担不起的科技产品,这鼓励了诸多产业的快速增长,丑国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崇尚消费主义文化的国家,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有几个新兴的行业融入了这种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工业。
在此之前,汽车是奢侈品,只有那些收入最高的人才买得起,但这一切都被亨利·福特及其生产装配线的大规模创新所改变。
1908年,他的标志性汽车——T型车售价850美元,而1924年售价仅为260美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T型车走向市场,一辆二手车低至5美元。这使每5个丑国人就拥有一辆汽车。
其他行业也大受裨益,为满足旺盛的需求,玻璃、钢铁和橡胶行业都在扩张式发展。
由于汽车数量的增加,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首要任务。新道路建设又助推了从汽车旅馆、餐馆到服务站的新商业的出现。
另一个大受欢迎的行业是广播。收音机成为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为全国听众提供了革命性的娱乐。
当时听广播和今天看电视一样变成了重要的娱乐形式。到20世纪末,超过1200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
广播另一个重要的经济贡献是通过广告的形式进行大众营销。
企业现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并创造出一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至今仍主导着发达国家。
经济繁荣让人们的口袋里有了更多的钱,人们可以把钱花在战争期间被认为不重要的东西上,比如娱乐。
20世纪20年代,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观影需求,各大城市涌现出许多电影院,一张双人观影票和一场现场表演只需25美分。
丑国人涌入各大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电影院,大多数人一周看电影不止一次。
今天,我们把好莱坞视为电影制作的既定标杆,但20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则刚成为电影工业中心,之前的大部分丑国电影都是在纽约制作完成的。
1910年时的好莱坞还只是一个小村庄,但随着电影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涌向这里,金钱的聚积使这个小村庄不断扩大,变成了今天的电影巨擘。
获得惊人繁荣的另一个行业是新兴的航空业。
1927年,查尔斯·林白实现了单人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英国的艾米·约翰逊成为第一个独自从英国飞往澳大利亚的女性。
自从莱特兄弟宣称“没有任何飞行器能从纽约飞到巴黎”的时代以来,人们就一直对长途飞行持怀疑态度。
林白的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成为丑国空中能力的象征。他的成功推动了小型航空业产量和利润的激增。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福特和波音等公司为客运专门设计的飞机的出现,小型航空业开始蓬勃发展。
30年代末,航空旅行继续蓬勃发展,丑国国内航空旅客超过200万,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世纪20年代的创新。
20世纪20年代也是体育运动取得突破的十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涌进体育场馆,他们见证了体育明星如巴比·鲁斯等偶像运动员的崛起。
在新风格的体育新闻中,这些体育明星成了希腊式的英雄。随着这些体育明星传奇地位的提高,参与的人群也随之增加。
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孩子们有机会去做他们的父母永远不会做的运动,如高尔夫球。
当时的技术为音乐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机。将音乐作品制作成留声机唱片对爵士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只能在夜总会或音乐会听到的爵士乐,现在进入了家庭。
爵士乐源自哈莱姆文艺复兴(即黑人文艺复兴),当时非裔丑国人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蓬勃发展。像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艾灵顿公爵的黑人爵士乐明星塑造了爵士乐时代。
哈莱姆区(纽约黑人居住区)的地下酒吧和俱乐部不仅吸引了非裔丑国人,也吸引了丑国白人。
汽车给了年轻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年轻人成群结队地去爵士俱乐部跳舞,查尔斯顿舞、蛋糕舞和跳蚤舞的热潮席卷全国。俱乐部举办比赛,音乐剧充斥影剧院。
与大多数流行的狂热事物一样,跳舞也受到了批评,有人批评说“撒旦在舞厅里”,但这并没有降低全国的舞蹈热。
20世纪20年代受益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一是妇女。
从表面上看,穿着短裙的摩登女孩彻夜狂欢。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摩登不仅是一种时尚选择,还代表了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女权解放和妇女进步。
随着《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赋予丑国妇女以投票权,新增加的大量女性选民促使政治家们更多地关注妇女们关心的问题,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特别是和平。
她们的父母们生活在严格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下,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则渴望扩大视野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数以百万计的原本只能待在家里的妇女,现在成为白领,她们可以用自己的工资来参与日益扩大的消费文化。
罐头食品、真空吸尘器和洗衣机等创新产品简化了家务劳动,让女性有时间追求和享受娱乐。
高等教育也向女性敞开大门,挑战了仅由生物学定义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角色的观念。
新女性的生活口号是“一切随意”,她们独立行动,沉浸在跳舞、喝酒、吸烟和投票中。
这些因素促使她们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紧身衣及价值观分道扬镳,并体现在她们的着装上。
20世纪20年代,对于许多女性来说,身着时装是一种社会宣言。随着巴黎引领的时尚潮流,女士们纷纷穿上修身及膝裙,搭配下垂的腰带。
无拘无束的时髦女孩形象很吸引人,但实际上只适合极少数女性。虽然许多人穿着流行服饰,但大多数人仍然是家庭主妇,或者做着报酬很低的清洁或服务工作。
一些先锋女性为女性获得更大的自由铺平了道路。但总的来说,公众对时髦女郎的反应是负面的。
人们普遍认为,“好”女人就是那些反对摩登女郎的人,也就是那种最希望结婚、生儿育女、成为家庭主妇、把自己的钱完全用来造福家庭的女人。
这十年间,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社会变化是同性恋群体的发声。
20世纪20年代,虽然同性恋还未被社会完全接受,但已变成了显性事物。纽约、罗马、伦敦、柏林和巴黎都站在维护同性恋权利的最前线。
不幸的是,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并没有持续下去,而是在保守的20世纪30年代消失了。
20世纪20年代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欢乐、饮酒和性自由,尽管这仅对一些人来说是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富人和中上层阶级享受的繁荣并没有延伸到工人阶级。超过40%的丑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非裔丑国人从南方农场向北方城市大规模移民,加上黑人文艺复兴带来了黑人文化的更大影响力,使种族主义急剧抬头。
成群结队的丑国白人加入了三K党,在他们看来,三K党信奉的是纯粹的丑国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被时髦而世故的城市居民遗忘。
反移民言论猖獗,导致了1924年《国家起源法》的通过,该法案对一些人(如亚洲人和东欧人)进入丑国实施了限制。
蓬勃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技术突飞猛进、文化勃兴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一分为二的十年:
它划分出了穷人和富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黑人和白人、新女性和传统女性。
当人们彻夜不眠地在夜总会和地下酒吧跳舞时,表面之下的种种分歧正把这个国家一分为二。
然而,这些人都无法预测的是,当20世纪30年代和大萧条来临时,他们的世界将如何崩溃。
相比起北美大陆的和谐,北欧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维京时代结束后,北欧三国都陷入内乱之中。
在挪威,虽然国家在公元872年已经统一,但国王一直未能订立清晰的继承法,继承者有时是依靠贵族的支持,有时是凭力量夺位。发生争议的时候,甚至会有数人分享权力。
1130年,挪威国王“十字军战士”西居尔一世逝世,引发起西居尔的儿子马格努斯和西居尔的弟弟哈拉尔之间的继承战争。战争未有随两人过世而终结,因为他们的子孙总是继承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结果内战竟然持续足足100年。终于,在1240年,于哈康四世的领导下,他的对手在战事中阵亡,其他贵族的叛乱亦一一被平息,内战才告结束。哈康四世在天主教廷的支持下,采纳了其他天主教国家所使用的长子继承法,终于为继承权纷争划上句号。
至于瑞典,也同样处于数个家族争夺王位的时期。1125年,瑞典国王小英格逝世,丹麦王室阿斯特里德松家族的马格努斯一世和斯渥克尔一世一同称王。虽然马格努斯在1134年的内战中战死,但斯渥克尔却未能巩固家族的权力。他在1156年被刺杀以后,另一家族的埃里克获贵族选为艾里克九世,斯渥克尔家族和艾里克家族长期的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权之争由此开始。1250年,在斯渥克尔和艾里克两个家族都绝嗣后,比耶博家族的瓦尔德玛凭借与两个家族都有血缘关系,获选为瑞典国王,才把国家重新统一。
尽管这段时期的瑞典内忧不断,但每任国王都会视对外扩张为“政绩”,因而未有停下扩张的步伐。瑞典的势力范围于是扩张至诺尔兰(今瑞典北部)及芬兰的沿海地区。14世纪初,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更继承挪威王位,虽然他在1364年被篡夺瑞典王位,但他留下的血脉依然影响深远。
而在丹麦,反倒在12至13世纪拥有一段相对统一的时期,因此得以用其称霸海洋的传统,把波美拉尼亚(今德国及波兰北部)和爱沙尼亚纳入其统治之下。虽然王位没有太大争端,但国王却与贵族与教会关系恶劣,王权、教权及地方权力之间的拉扯,最终在13世纪末导致王权没落。
在克里斯多夫二世在位时期(1319-1332),王权跌至最低点,丹麦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教会和贵族又豁免缴税,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国家大部份领地都由地方领主全权统治,国王毫无实权。克里斯多夫死后,更有八年的时间王位悬空,各领主直接统治国家。
1340年,摄政贵族的头领格哈德三世被杀,克里斯多夫的儿子瓦尔德玛四世趁机回国,获选为王,他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重新征服全国国土,地方分治的局面才告一段落。
瓦尔德玛四世身后留下两个女儿,梅克伦堡公爵夫人英娥柏格和挪威王后玛格丽特。当时在丹麦,虽然女性并无继承权,但她们的儿子仍可继承王位,而且最终是由贵族选举决定。
尽管如此,玛格丽特在1375年,趁瓦尔德玛刚刚逝世,乘近水楼台之机,抢先要丹麦贵族选其五岁的儿子为丹麦国王奥拉夫二世,玛格丽特成为摄政王后,掌握实权。加冕大典上,玛格丽特更坚持为奥拉夫加上“瑞典真正王位继承人”的头衔(被篡位的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是奥拉夫的爷爷),以图染指瑞典国土。
波美拉尼亚的历史边界(黄线)与今天德国和波兰的边界。
5年后,奥拉夫的父亲,挪威国王哈康六世逝世,丹麦国王奥拉夫继承王位。
玛格丽特掌政期间,把丹麦和挪威两国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把先前丹麦内乱时期失去的最后领土都成功收复服。1387年,17岁的奥拉夫急病去世。
虽然失去作为国王的儿子,一般代表着同时失去摄政的合法性。不过,玛格丽特凭有目共睹的治国才能,竟让丹麦和挪威的贵族破例,将其再次选为摄政。
同一时间,瑞典则陷入内部分裂之中。自马格努斯四世被推翻后,贵族把阿尔伯特推上王位。但是,来自梅克伦堡的阿尔伯特,极度偏袒德意志人,在瑞典各地都任命德意志官员,导致瑞典上下非常不满。
1388年,阿尔伯特下令收回部份贵族领地,终于令各地领主按捺不住。瑞典议会向玛格丽特求助,更把她选为“最高领主及统治者”,并且接受她所钦点的任何继承人为国王。次年,阿尔伯特兵败被俘,玛格丽特正式把瑞典纳入其统治之下。
这时的玛格丽特,始终需要为她的大帝国找来一个继承人。她自己没有子嗣,于是选择了姐姐的外孙,8岁的埃里克,将他收为养子。1389年,他获选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三世。1396年,丹麦和瑞典也正式册立其为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和瑞典国王埃里克十三世。
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了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一词,德文意为“商会”或者“会馆”,最早是指从须德海到芬兰、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与一群贸易船只。宗旨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城市。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当时,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共同敌人都是汉萨同盟及德意志地区对斯堪的那维亚经济的影响。1397年,埃里克的三国加冕大典在瑞典的卡尔马举行,这个北欧三国的联盟,因此称为卡尔马联盟。
不过,玛格丽特继续掌有实权,即使艾里克成年后依然如是,直至玛格丽特在1412年逝世,终年59岁。她被视为北欧其中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把北欧三国联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虽然她在生时所使用的头衔都十分含糊——在早期所用的是“全丹麦王国的最高领主和守护者”,之后却只称“摄政”——但无论如何,当现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在1972年登基,成为丹麦史上第一位正式继承王位的女性时,她特地选择了“玛格丽特二世”这称号,并把玛格丽特王后称为“一世”,以示承认其君主地位。
至于埃里克,由8岁即位开始,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被培养成为全北欧的统治者。1429年,他在在连接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松德海峡(至今仍然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设立了关税;此项税收成为数百年来丹麦政府的一大收入来源,甚至曾经高达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二。直至1857年,在多个海上强权的联手施压下,此关税才被迫取消。
讽刺的是,埃里克在位后期,在多场战争及起义困扰之下,三国贵族都逐渐对他失去信心。此时埃里克竟然愤而“罢工”,出走到波罗的海中的哥特兰岛。贵族们也不甘示弱,选出埃里克的外甥克里斯多夫为新任国王。埃里克此后十年都留在哥特兰,当上了海盗,以掠劫波罗的海的商船为生。
不过,如同历史上很多联邦一样,卡尔马联盟很快遇到权力分配不均的问题。事实上,有些史家认为问题源于玛格丽特,指她由联盟的开始,已经颇为偏重丹麦,只是她能够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声誉稳住人心而已。无论如何,卡尔马联盟不再有一位国王及得上她的政治才能,确是事实。
瑞典对于国王一直偏袒丹麦的利益,最终在贵族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爆发独立战争。两年战争过后,瑞典军队基本上已经控制全国。1523年,古斯塔夫获选为瑞典国王,开始了瑞典的瓦萨王朝,卡尔马联盟亦随之瓦解。至于丹麦和挪威两国,则继续保持友好的共主邦联关系,一般合称为“丹麦—挪威”,直至19世纪邦联瓦解。
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波兰、丹麦和瑞典为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发动多场战争。
瑞典在瓦萨王朝的统治下,越见强盛。有“北方雄狮”之称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更把国家带入欧洲强权之列。瑞典人口虽少,但背靠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和税收,支撑军事开支,加上极高质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得以称霸北欧。
最终瑞典基本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在这段时间内,瑞典将波罗的海称作“我们的波罗的海”。
当时的欧洲,正爆发史称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全欧混战,古斯塔夫二世以其革命性的战术头脑,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的军事战术发展,甚至使拿破仑都视他为偶像。
1630年,瑞典正式参战,其军队在德意志北部登陆后,在多场战役都以少胜多,长驱直进,让原本处于下风的新教联盟得以扭转局势。
可惜的是,2年后,古斯塔夫在吕岑会战中,在带领骑兵冲锋时,身中多枪而死。虽然此役最终仍是瑞典军队取得胜利,但此后瑞典没能保住战果,并在1635年被迫退出战事。
尽管如此,古斯塔夫所建立的基石,让瑞典得以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接近100年。古斯塔夫战死的11月6日,是现在瑞典每年纪念这位国王的节日。
那么,丹麦、挪威和瑞典最终是怎样成为今日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这几个独立国家的?
伍大北方战争: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瓦解波罗的海大帝国
1700年,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以求瓦解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大帝国,史称大北方战争(1700-1721)。当时的萨克逊和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共主邦联。瑞典在英国荷兰(尼德兰)联合舰队的帮助下,炮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逼使丹麦在5个月内就退出战事。
瑞典维持霸权地位,对于友好的英国和荷兰的波罗的海贸易非常重要,而且北欧也是英荷两国舰队的海军军需品的主要来源,因而两国极力希望波罗的海维持现状。但是由于1701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两国此后都无暇提供军援。
荷瑞战争中的海峡战役于1658年11月8日展开。
接着,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立即转而向东,在爱沙尼亚登陆,并在纳尔瓦战役以10000人的兵力,大败三倍之众的俄罗斯军队。瑞典军队之后进入波兰,先后两次击败波兰—萨克逊联军,更在1704年推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为傀儡国王。1706年,瑞典军队在萨克逊再次打败奥古斯特的军队,奥古斯特被迫签字投降。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军入侵俄罗斯。不过,他正好遇到欧洲50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再加上俄罗斯实行焦土政策,决意不让瑞典军队获得任何补给。瑞典军队在饥寒交迫之下,退到乌克兰一带等候支援,但人数已削减一半。
100年后的拿破仑,在领兵入侵沙俄之前,曾经仔细读过查理十二世的失败,不过似乎没有动摇他的信心。
另一边,俄国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几年间重整旗鼓。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大败瑞典,查理十二世被迫撒退到奥斯曼帝国境内。
查理十二世在1714年才回到瑞典,在5年间,普鲁士也加入俄国一方,瑞典在波罗的海南部和芬兰的领土都已经被联军占领。虽然战事已经是回天乏术,但倔强的查理仍然不肯放弃,他两度率军挪威,最后在1718年一次围城期间,头部中枪而死。
1721年,瑞典终与俄罗斯签订和约,从此失去波罗的海对岸的所有领土,北方霸主的地位亦被俄罗斯取代。
此后几十年,俄罗斯逐渐抢占瑞典治下的芬兰,并于1809年吞并芬兰全境。
直至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际,芬兰才趁机脱离俄国独立。
在瑞典独立过后,丹麦和挪威两国仍然保持着稳固的共主邦联关系。在宗教改革席卷北欧之际,国会权力因国内的乱局而被大大削弱,挪威国会更被解散,贵族失去选举国王的权力,令国家权力得以集中在国王手中。
1660年,丹麦国会亦被解散,意味着两国正式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实体,仅在名义上仍为共主邦联,一般称为“丹麦—挪威王国”。由于丹麦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很多史料也会单以“丹麦”称呼。
时间一转,来到拿破仑战争(1803-1815)期间,在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战役大败之后,丹麦舰队成为了欧洲唯一仍能与英国抗衡的海军。1806年,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1806-1807)惨败,法军占领普鲁士全国,令丹麦的独立地位受到极大压力。
于是,英国在1807年突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丹麦一心恪守中立,完全没有料到英国入侵,仍然停泊在码头的舰队束手就擒,全部被英军接收。虽然丹麦因而投向法国,但丹麦本来陆军实力就不强,在失去海军后已经再无法造成威胁。
在战后的维也纳会议,丹麦—挪威因为站在拿破仑的一方而被视为战败国,被迫割让挪威本土予瑞典。不过,原本在法理上属于挪威王国的冰岛和格陵兰,却转至丹麦的名下,格陵兰至今仍然是隶属丹麦的自治领。
但是,挪威在内外的政策上,都与瑞典有很大的差距。挪威向来以北海贸易为重心,自然较为重视与英国的关系,但瑞典的经济却是以波罗的海贸易为主,因而靠拢德国。19世纪末,英德两国的竞争越演越烈,加上民族主义的兴起,瑞典又难免在利益上倾向瑞典本土的产业,导致挪威的分离主义日益强盛。
1905年,瑞典政府同意与挪威政府谈判,前提是挪威需要通过独立公投。8月出炉的公投结果,竟是绝大比数的368208票(99.95%)支持、184票(0.05%)反对,投票率亦高达85%,可算是历史上最大比数通过的全民公投之一。10月,瑞典和挪威两国分别通过解散共主邦联。11月,挪威再次进行公投,并以97%的票数支持通过实行君主制。
最后要说的是冰岛,冰岛在维也纳会议后,划归丹麦。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呐啐德国在4月9日向丹麦宣战,随即海陆两路入侵,德军在6个小时内就攻至皇宫门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与全体内阁决定投降。德国并且随即入侵挪威。
为了不让呐啐德国取得冰岛,作为在大西洋上的跳板,盟军于是提出派兵保护冰岛。但是,冰岛政府以恪守中立原则为由拒绝。不过,阻止德国取得冰岛,对盟军而言实在太为重要。于是,英军在5月10日发兵入侵冰岛,冰岛政府虽然向英美发出强烈抗议,但对内则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双方皆无死伤,除了英军有一人在行动期间自杀。英美两国军队之后在冰岛驻扎,最多达30000人,直至二战结束。
1944年,冰岛公投决定地方前途,并以97%赞成通过独立。国土仍然被呐啐德国占领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收到消息后,也向冰岛发出贺电。
冰岛于是成为了北欧最年轻的国家。
阅读大英贵族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