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

大英贵族

第257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芬兰的历史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相继从属于瑞典和毛熊,直到一战后才获得独立。

芬兰的历史起始时间比较晚,大约在12世纪左右。芬兰人的来源比较模糊,可能来自东方或者可能来自爱沙尼亚的芬兰族人。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同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完全不同于其他北欧国家的斯堪的纳维亚语族。所以,芬兰人也与什么维京海盗没有任何关系。

12世纪中期,新兴的瑞典王国对芬兰西南地区发动了“十字军征伐”,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传教士,目的之一就是传教。恰在此时,诺夫哥罗德公国的罗斯人东正教徒也来到这里。于是,双方为了争夺领地和传教权爆发了冲突。

最后的结果是,1323年,瑞典与诺夫哥罗德公国达成妥协,签订《什利斯谢尔堡条约》。这样以来,瑞典征服了芬兰大部,同时与诺夫哥罗德公国瓜分了卡累利阿地峡,瑞典人得到了维堡地区,罗斯人得到了涅瓦河两岸及拉多加湖沿岸地区。

不过,瑞典王国下的芬兰与同期条顿骑士团下的爱沙尼亚不同,芬兰人没有受到奴役。芬兰是瑞典王国下的一个公国,并于1581年升格为大公国。当瑞典进行路德宗教改革时,芬兰也同样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当然,芬兰大公国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语,直到1739年才换作芬兰语。

16世纪中期,沙皇毛熊的伊凡四世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目的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瑞典王国不能忍,于是奋起反击,夺取了爱沙尼亚和因格利亚。1617年,瑞、俄双方签订和约,不但以书面方式确认了以上地区的归属,还增加了卡累利阿地区。瑞典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而芬兰也获得了相对的繁荣,城建得以完善,邮政系统和大学相继建立。

可是好景不长,1700年,第二次北方战争很快爆发,瑞典的黄金时代结束。在这场战争中,瑞典的查理十二世与毛熊的彼得大帝展开了激战,给芬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最终,瑞典败北,1721年双方签订《尼什塔特条约》,毛熊获得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芬兰与毛熊的边界基本上与今天相差无几。1743年《图尔库条约》又把芬兰一块领土划归毛熊。

1808年,毛熊的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缔结《提尔西特条约》,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而瑞典却站在英国一方,这给了毛熊以借口。毛熊因此借机侵入芬兰,并于1809年将其吞并。1815年,维也纳会议予以确认。

芬兰并入毛熊后,被亚历山大一世加上1721年、1743年夺取的领土,合并成一个芬兰大公国,由沙皇本人兼任大公国的大公。自此,芬兰的边界离圣彼得堡越来越近。

说实话,芬兰人对于脱离瑞典而加入毛熊一点也不感到惋惜。因为这个芬兰大公国一直到19世纪末都是拥有自治权的,议会、军队、货币、邮政等等应有尽有,只是瑞典语依然是官方语言。不过,毛熊为了抵制瑞典文化的影响,也大力鼓励芬兰语使用。从而,芬兰语成为了第二官方语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芬兰语的使用,国民意识越来越觉醒,这与沙皇毛熊的独裁初衷是矛盾的。于是,毛熊取消了芬兰的军队,并强制把俄语作为其官方语言。芬兰人越来越不满,脱离毛熊独立成为他们的愿望。

1917年,毛熊十月革命爆发后,芬兰分成了两派,一个是支持留在苏俄的激进派,一个是主张脱离毛熊的保守派。12月6日,保守派迫不及待地在赫尔辛基宣布芬兰独立,却被激进派的“红卫队”推翻。紧接着,芬兰流亡政府外逃,在曼纳海姆将军组建的“白卫军”领导下又打回了赫尔辛基和维堡,掌握了全局。

1919年,芬兰共和国成立,但是与苏俄的边界问题还没划定。经过一番谈判,苏芬签订《塔尔图协定》,苏俄答应将佩察莫地区即今佩琴加让给芬兰,使其有了北冰洋出海口。只是,芬兰原本想将卡累利阿人所居住的土地即今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并入版图的想法并未实现。

另外,以瑞典人为主体的奥兰群岛,在国联操作下于1920年留在了芬兰,但获得了自治权。1921年后,奥兰群岛又成为中立地区。1947年,重回芬兰,同时继续保持高度自治。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双方划分了势力范围,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到了毛熊一方。在尝到了控制波罗的海三国的甜头后,毛熊又把目光转向了芬兰,要求其从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线后退25公里,并租让汉科作为海军基地。

芬兰开始同意协商解决,后来又拒绝了毛熊的条件。于是1939年11月30日,毛熊出动45万人,2000辆战车,1000架飞机,挑起了苏芬战争。

芬兰虽然是个弱小的国家,但却拼足老命和毛熊对抗。所以,开始的时候,苏军进展缓慢,损失惨重。于是,1940年2月,毛熊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并从维堡后面实施迂回包围。芬兰战败,被迫向毛熊求和。

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不得不出让大片国土,包括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中若干岛屿、汉科、拉多加湖西部、北方的萨拉、库萨摩交界地区及雷巴奇半岛的一部分。

于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怀着收复国土的刻骨之恨,加入德国一方对苏作战,一度收复了维堡,还参与了封锁列宁格勒,攻占了卡累利阿共和国。

但是,随着苏军反攻,芬兰所占地区很快得而复失。1944年,毛熊又占领了佩察莫地区,使其失去了北冰洋出海口。于是芬兰的边界就后退到今天的范围。

可是,芬兰的噩梦才刚刚开始。1947年《巴黎条约》中规定,汉科还给芬兰,但离赫尔辛基只有30公里的波卡拉半岛要给毛熊作军事基地。这无疑在芬兰人头上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战后,卡累利阿地峡所有的芬兰人都被驱逐出境,以俄罗斯人取而代之,芬兰被迫接纳了40多万难民。此外,芬兰还必须向苏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且,芬兰的外交政策都处在毛熊监控之下,莫斯科甚至拥有否决权。

斯大林逝世后,芬兰的压力才有所缓解。1956年,苏军撤出波卡拉半岛,芬兰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1962年,芬兰还被允许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芬兰从此严守中立政策,一方面尽可能慎重地满足毛熊要求,一方面加强与欧洲的联系,成为沟通东西方两个集团的桥梁。

1991年,毛熊解体后,芬兰终于如释重负,加入欧盟,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

挪威那边就要复杂一些,古挪威人,又称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或北欧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相应的,也就属于雅利安人这个大谱系。瑞典人和丹麦人是他们的近亲。斯堪的纳维亚部落最早的历史难以准确确定,虽然有种非常可能的说法是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侵占入主到他们如今的居住之地。挪威这个名字并不特指某一支原本的雅利安部落,而是源自他们开疆拓土、安定下来的那片疆土,意即“通往北方之路”。

这是一块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带状国土,位于基阿连山脉之间,基阿连山脉将它与瑞典和北冰洋及大西洋隔开。从地图上看起来,它就像是瑞典肩上挂着的一个大袋子。挪威拥有极长的海岸线,沿着海岸线屡屡有绝佳的港口,冬夏无冰。另有岛屿星罗棋布,有的寸草不生,只得岩石,有的零零寥寥长了些草和树,是船只停靠和牛羊放牧的好地方。

峡湾深入国家腹地,带来冲击拍打着挪威西海岸的水流,极大地缓和了气候。峡湾两边是可耕区,虽狭长且偶有阻断,却沿着河岸一路延伸,这也就是早期的日耳曼拓疆者修房造屋、开始为生存而战的地方。这片居住地的前前后后都绵延耸立着大山,地理环境迫使挪威人不得不居住在非常分散的畜牧地,彼此相距遥远,沟通困难。

几乎每一条相互分隔的挪威山谷都自成一个小王国,这些小王国被称为“fylki”。并非每一个王国都有国王,却必定有酋长,有时还不止一个。国王拥有战时指挥权。当时有的地区称之为伯爵(jarl),意指独立的统治者,后来这个称号的意思演变为领主(landgrave),成了一种贵族爵位。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古挪威人的王位其实是一种苦差。

它更多地意味着责任而非特权。一般说来,王位会传给王的儿子,而如果不认可这位继承人,人们有权另选他人。这样的例子在瑞典和挪威的历史上都屡有发生。有时候,当庄稼欠收或者天气恶劣导致牧群遭殃,农民就将他们的国王献祭给神。所有的厄运都被看作是神明发怒、渴求人们以血腥方式赎罪的征兆。而如果庄稼收成好,那么很明显,他们的国王是受神宠爱的。

在上述部分内容中,不难看出,早期挪威并没有形成比较强大的统一国家。在10世纪“金发王”哈拉尔德之前的时代,挪威的历史相对乏善可陈。在早期阶段,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挪威在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各部族的神话体系,即久负盛名的北欧神话。北欧神话是古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尤其是挪威和冰岛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总称。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充满戏剧性的宇宙观,从世界的创造一直讲述到最终的毁灭和重生。

在时间的起点,宇宙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火之国穆斯帕尔海姆和冰之国尼弗尔海姆。穆斯帕尔海姆是一个火焰之地,充满了热量和光明;而尼弗尔海姆则是一个冰冷黑暗的世界。两者之间是一片名为金恩加格的虚空,由混沌和雾气构成。

当火焰和冰块相遇时,巨人伊米尔诞生了,他是所有巨人的祖先。同时,从冰中诞生了一头名为奥拉姆布拉的母牛,她舔食冰霜,从中诞生了神族的祖先布尔。布尔的孙子是奥丁,他与兄弟维莱和威一起杀死了伊米尔,并用他的身体创造了世界。

他们将伊米尔的肉化作大地,骨骼化作山岳,血液化作海洋,毛发化作树木,头骨化作天空,脑髓则化作云朵。尸体上生出的蛆虫向阳面分化成精灵,背阴面分化成地精,奥丁三兄弟又用两棵树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给了他们生命,因此他们分别被称为阿斯克和埃姆布拉,意为梣树和榆树。

奥丁伊米尔后代的巨人中,智慧巨人密密尔看守着智慧之泉,他的女儿夜晚与光明精灵结合,生下了儿子白天,母子二人形成昼夜更替。巨人国有两个完美无瑕的孩子太阳和月亮,分别跟随白天和夜晚交替出现。太阳月亮身后跟着一群狼,当太阳和月亮被追上就会被咬到,形成日食和月食。如果太阳月亮都被吃掉,世界将会毁灭。

伊米尔死后,他的尸体上长出参天巨树伊格德拉西尔,也就是世界之树或者乾坤树,它的三条树根延伸甚远,一条通往阿斯加尔德的众神,一条抵达尤腾海姆,第三条去到尼弗尔海姆。这第三条树根不断被恶龙尼德霍格啃噬。在树顶栖息着一只鹰,枝叶之间有四只牡鹿跑来跑去,还有一只松鼠蹿上蹿下在鹰与龙之间传递闲言恶语,挑拨鹰与恶龙的关系。

在伸向尤腾海姆的那条树根底下有巨人弥米尔守护的智慧之泉,奥丁曾在此以一只眼睛为代价换得一口泉水,因为喝过泉水的人立刻就能获得智慧。梣树的第二条根从神界汲取养分,在它的脚下也有一泉,那是圣泉乌尔德,众神们每天就是从这里上彩虹桥的,他们在这里会见令人敬畏的命运三女神乌尔德、贝璐丹迪和斯古尔特,她们被统称为诺恩女神,分别掌管过去、现在和将来,连神也不能改变她们的神谕与判决。诺恩女神们每天从圣泉里汲水灌溉伊格德拉西尔的根,以此令世界之树永葆生机。

奥丁的长子托尔是大地女神所生,他的妻子芙利格来自巨人国,奥丁的一支被称为亚萨神族。居住在阿斯加尔德,他在这里有一座闪耀的英灵殿,称为瓦尔哈拉,他在此接纳那些死于剑下的英魂。因此,奥丁也被称为“众神之父”,而那些殒命的勇士一旦被他选中,就成为恩赫里亚,也就是英灵战士。

奥丁和芙利格的儿子巴尔德尔是光明之神,他聪明颖慧又性情温和,仁慈善良,由此遭到了火焰之神洛基的嫉妒。邪神洛基出生于巨人族中,他扰乱诸神安宁、制造麻烦,并最终导致了诸神的毁灭。

他热衷于恶作剧,喜欢干坏事。洛基有三个骇人的子女,分别是巨狼芬里尔、世界大蛇和死亡女神海尔。随着这几个怪物渐渐长大,诸神们预见到他们会给阿斯加尔德带来麻烦。

因此诸神用一条魔链缚住了芬里尔狼,使他无法挣脱,战神提尔因为为此事做担保而失去了一条手臂。世界大蛇则被扔进海里,它在海中继续长大,直到长到环绕地球一圈,然后它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海尔被放逐到黑尔海姆,即海姆冥界,成为死人的统治者、地狱女神。

为了报复亚萨神族对他的敌意,洛基设计唆使盲眼的黑暗神霍德尔刺死了巴尔德尔。巴尔德尔死后,光明和温暖随他逝去,世界迎来了三个漫长的寒冬,太阳和月亮被狼群吞噬,各种怪物都挣脱了禁制,神族的敌人全部集结起来进攻阿斯加德,“诸神的黄昏”到来了。

在这场毁灭一切的浩劫中,所有的神族和巨人,精灵,人类,地精,全部生灵都毁灭了。诸神的黄昏一战,公认是所有神话传说中最激烈最悲壮的战争故事,超过所有战争的总和,而且因为这场所有生灵同归于尽的战斗是早就注定,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所以北欧的神话一直带着庄严的悲剧感,即使是神仙,也逃不出宿命的无奈,在所有的神话体系中独树一帜,壮烈而又凄美。

至于诸神的黄昏之后的故事,预言是这样说的:

当太阳转入黑暗,大地沉于海中,火热的星星从天空坠落,而火焰在空中跳跃,将会产生一个新的天地,再度呈现灿烂辉煌,屋宇以黄金为顶,田野不经播种也果实累累……显然是个更好的新世界,亚萨神族也会因此重生重新统治世界!

直至8世纪中期,挪威人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都微不足道。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们对他们的存在一无所知——就算知道也实在是知之甚少。但就在8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挪威人以毁灭性的风暴之势闯入文明世界肆虐,所过之境,满目疮痍。他们的船扬起两张方帆,速度奇快。从8世纪末到11世纪中叶这段时期被称为“海盗时期”或者“维京海盗时代”,这一现象的出现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

8世纪末至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有限的耕地和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这促使许多年轻人外出寻找新的土地和资源。

除此之外,挪威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欧社会是以家族和部落为基本单位的战士文化。战士们追求荣誉和财富,而掠夺和征服是获得这些的最直接方式。此外,挪威的社会对失败者和被征服者相对宽容,这也降低了对外侵略的社会阻力。

挪威人信奉北欧神话,其中包含了对勇士和英雄的崇拜。战死沙场的战士被认为能够进入英灵殿,这是一种荣耀。这种信仰鼓励了他们进行冒险和战斗。同时,挪威的文化中有强烈的探险和征服传统。故事和萨迦中充满了英雄和探险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挪威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征服欲。

自远古时代起,挪威人就从未停止战争,战斗被认为是最荣耀的事,这就好比塔西佗对挪威人的近亲民族日耳曼人的描述:“在他们看来,可以用鲜血换得的,如果用汗水去换取就是一种耻辱!”而在维京时期之前,挪威人的战争是相互之间的内斗。

伯爵或国王侵入邻国土地,打家劫舍,并将其所能染指到的一切都当成战利品带回去。在这无休止的纷争中,总有一方会先耗尽力量,弱者被征服,强者会取代。这就是北方世界的规则。

另外,航海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京人是出色的航海者,他们的长船设计精良,速度快、灵活性好,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航行。这使得他们能够远航至欧洲各地,远航至冰岛,格陵兰岛甚至北美洲。

而且,维京时代的北欧地区缺乏统一的政治中心,各个小王国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通过对外征服,一些首领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

总而言之,在数百年的时间中,挪威人细长的龙头战舰对于欧洲诸多地区的基督徒而言成为了死亡和厄运的化身。他们不仅侵扰邻国海岸,更将触角伸过北海和波罗的海,掳夺烧杀,攻城略地。他们去教堂和修道院抢掠,将圣人之骨四散风中,把所有基督徒眼中的神圣之物践踏于脚下。

维京时代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不过从时间上讲这三个时期的界限却并不清晰。更准确的说法也许是:维京海盗可分为三个类型。最初的航海多少带着试探的性质,也没有规律。酋长们聚集几艘船的人马航行至英格兰、丹麦或佛兰德斯,攻击某座城市或修道院,并将战利品带回家。第二个时期表现出更高的战斗艺术与军事经验。

一些维京人会联合攻打一些未设防的地点,将之占有并修筑防御工事,再以此为据点去侵袭周边地区。到了第三个时期,挪威人放弃了海盗的身份,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他们带着庞大的舰队,船数从1—500艘不等,席卷突袭城市,夺取被征服之地的政权,娴熟地以交战方的姿态与国王或皇帝交涉,然后长久地在被征服之地驻扎下来。

对于第三类维京海盗,他们的征服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印记,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早年挪威维京人的征服之地中包含了石勒苏益格[3]的一部分,曾因这些征服者的名字而被称作挪美尼亚。该地的人们或许认可的是丹麦国王的君权统治,不过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他们就把自己放在附庸国的地位。这与后世丹麦国王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在爱尔兰,维京海盗的袭击始于公元8世纪末。最早的记录显示,维京人在795年袭击了拉斯林岛的修道院。这些袭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持续发生,维京人以小规模的船队登陆,掠夺并焚烧定居点,主要目标是财富和奴隶。

阅读大英贵族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buge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